“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The Comparison Between Empathy and Artistic Concept
沃利青;
摘要(Abstract):
移情论是19世纪中后期以德国心理学家立普斯为代表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美学理论,它的主要观点是强调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对客体情感的灌注、移置。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本体特征是"境生象外"。从主客体的角度来将这两个概念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而探索两者的本质,可以得出两者都是具有积极审美态度的审美主体对各自心灵世界的诗意的抒写。
关键词(KeyWords): 移情;意境;移置;天人合一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沃利青;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332-333.
-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84.
-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96.
- [4]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625.
- [5]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624.
- [6]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624.
- [7]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8.
- [8]薛富兴.东方神韵:意境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282.
- [9]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70.
- [10]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86.
- [1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95.
- [1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358.
- [1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430.
- [14]慧能.坛经[M].北京:中华书局校释本,1983.49.
- [15]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70.
- [16]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96.
- [1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95-596.
- [1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2.
- [1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2.
- [20]王岳川.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14.
- [21]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66.
- [22]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79.
- [23]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59-60.
- [24]刘若愚著,杜国清译.中国的传统诗观[C].叶庆炳,吴宏一.中国古典文学批评集[M].中国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初版:86.
- [25]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4.
- [26]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79.
- [2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93.
- [28]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96.
- [29]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97.
- [30]张少康.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643.
- [31]张少康.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644.
- [32]王钟陵.中古诗歌史[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568.
- [33]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4.210.
- [34]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4.55.
- [35]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3.
- [36]刘成纪.物象美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62.